網絡文學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處在新的歷史方位,肩負重要的歷史使命。10日,在2025中國網絡文學論壇開幕式后,主辦方邀請了網絡作家、專家、平臺與出版界的12位代表作主題發言。他們以“大時代·大視野·大文學——文明新形態中的網絡文學”為主題,從多元視角,聚焦網絡文學創作提升、國際傳播與產業發展等議題,暢談對網絡文學的理解、實踐與展望,探討網絡文學的地位、作用、使命和高質量發展路徑。
書寫文明新形態的網絡文學華章
蕭鼎 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網絡作家分會主席

中國網絡文學歷經從小眾走向主流的發展過程,如今用戶規模達5.75億,年營收超440億元,成功走向世界。福建作為網絡文學重鎮,從《誅仙》等經典到新生代作家,始終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福建獨特的山海文化、海洋精神及多元文化底蘊,為網絡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與精神滋養。
此次論壇上發布的“金海螺”創作扶持計劃,旨在構建全周期扶持體系,鼓勵挖掘福建文化元素,推動創作與IP轉化。該計劃將搭建產業鏈平臺,加強國內外交流,助力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期待全國作家走進福建,攜手創作更多精品力作,共同在文明新形態中書寫網絡文學的璀璨篇章,為中華文化繁榮貢獻力量。
網絡文學需文化融合與敘事創新
杜玨璞(殺蟲隊隊員) 知名網絡作家

網絡文學如何在多種媒介的經驗中汲取創造力,啟發我們思考文學創新的可能。網絡文學具有高度包容性,吸引來自不同行業的創作者,從而催生多元文化融合。比如如何將游戲敘事手法——沉浸式視角、多線群像敘事——引入網文創作,正如作品《十日終焉》中采用多角色第一人稱與鏡頭化表達,增強了懸疑氛圍與讀者參與感。
目前,讀者對“新鮮感”的需求正推動著敘事手法的多樣化發展,業界人士要持續深耕文化融合與敘事創新,可嘗試在網文中采用多種敘事創新(如多視角、意識流、打破第四面墻等),共同推動網絡文學質量與深度的提升。
在AI時代綻放創作新光彩
廖群詩(叢林狼) 廣東省網絡作協副主席

隨著AIGC技術大幅降低制作成本,短劇、漫劇迅速崛起,為都市幻想、玄幻等主流網文題材的影視化轉化提供了廣闊空間。面對行業同質化與流量紅利見頂的挑戰,轉型已成為網絡作家的“生存必修課”。目前,短劇市場已突破500億元規模,由網文改編的短劇占比超45%,成為連接小眾題材與市場需求的重要橋梁。
網絡作家憑借“懂讀者情緒”“懂自身IP”和“精通敘事節奏”三大天然優勢,在短劇創作中極具競爭力。同時,各大平臺通過開放IP庫、提供收益保障與創作扶持,為作家轉型鋪設了堅實道路。我們要把握好AI時代機遇,實現從文字創作到視聽編劇的跨越,推動中國故事走向世界,在產業生態重構中完成自我升華與價值升級。
故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價值內核
墨書白 知名網絡作家

在娛樂形式快速迭代與AI技術普及的背景下,故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獨特的價值內核。網絡文學應扎根現實,深入探索時代情緒與群體關切,通過真誠的價值探討實現與讀者的深度共情,這是區別于AI創作、維系作品生命力的根本。
敘事“廣度”也十分重要。為適應日益多元的IP開發需求,作品需在人物視覺化、世界觀構建與情節結構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融合不同敘事技術的優勢。未來優秀的作品應實現“道”與“術”的結合——既承載深刻的價值思考,又具備跨媒介敘事的適應力,從而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持續煥發藝術生命力。
網絡文學發展呈現三大熱點
歐陽友權 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院院長

我國網絡文學持續保持增長態勢,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當前行業呈現三大熱點:AI技術廣泛融入創作、網文出海規模持續擴大、中短篇作品快速崛起。創作層面展現出三大亮點:科幻元素與傳統題材加速融合、各類榜單引領創作風向、作家隊伍迭代速度明顯加快。
行業也面臨三大發展堵點:短視頻沖擊內容生態、盜版頑疾尚未根治、AI創作內容識別存在困境。盡管存在這些挑戰,網絡文學在大眾文化生活中的影響力持續增強,正不斷突破精英圈層走向大眾,其發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新大眾文藝推動文化對外傳播
黃發有 山東省作協主席、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

新大眾文藝是中國特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實踐,根植傳統又融合新技術與新媒介,以網絡文學、短劇、游戲等形態講述中國故事,推動文化對外傳播。
新大眾文藝呈現三大核心范式:一是交互敘事與用戶共創,受眾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形成“去中心化”創作生態;二是跨媒介敘事與IP衍生,內容通過文學、影視、游戲等多平臺協同,構建統一世界觀并拓展影響力;三是算法推薦與流量邏輯,數據驅動創作與分發,提升傳播效率,但也可能引發同質化與“信息繭房”問題。總體而言,新大眾文藝實現了從作者中心到受眾中心、單一媒介到媒介矩陣的范式轉型,其持續發展需堅守原創性,以應對泛娛樂化與創新不足等挑戰。
在國際環境中保持“原創性領先”
邵燕君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高度競爭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網絡文學憑借其原創性機制實現了“原創性領先”。中國網文的核心優勢源于2003年起形成的“起點模式”,該模式通過VIP付費閱讀、職業作家體系及讀者互動機制,構建了獨特的網絡文學生產生態,激發了大規模民眾的創作參與,形成了強大的“內容高地”。
網絡文學出海已呈現多元化趨勢,成為全球“新大眾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韓國等競爭對手的崛起,必須持續保護原創土壤,通過不斷創新維持“原創性領先”,從而在國際交流與競爭中有效傳播中國故事。
網絡文學迫切需要經典化
王玉玊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文所副研究員

當前網絡文學迫切需要提升創作水平,邁向精品化、經典化的發展道路。網絡文學需突破固有的類型化敘事與“爽感”機制,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雙重提升,方能走向經典化。創作提升的關鍵在于超越模式化情節,注入現實關懷與人文深度,使作品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與精神內核。
在經典化路徑上,需構建符合網絡文學特性的評價體系,通過深度批評引導創作,同時重視其在媒介融合時代的跨形態傳播與經典建構。這一過程不僅是文學品質的錘煉,更是網絡文學參與當代文化對話、融入文學史脈絡的必然選擇。
地方作協在網絡文學發展中的探索
葉彤 浙江省作協黨組書記

浙江作為網絡文學重鎮,率先成立省級網絡作家協會,培育了眾多知名作家和作品。其核心舉措包括:持續實施“網絡文學引導工程”,通過作品扶持、深入生活機制和人才培養夯實創作基礎;打造“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品牌,積極服務網絡文學出海與國際傳播;延伸IP轉化鏈條,通過“網絡文學IP直通車”等活動促進產業融合升級。
浙江作協在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上作了有益探索。今后,地方作協應在中國作協指導下,與各方協同努力,共同探索文明新形態下網絡文學的發展路徑。
網絡文學的全球傳播與文明互鑒
胡慧娟 晉江文學城副總裁

晉江文學城自2011年啟動海外傳播以來,已向20多個國家和地區輸出了5000多部作品,網絡文學“出海”取得豐碩成果。
為推動中國網絡文學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們將不斷完善未來發展路徑:一是“修煉內功”,深耕內容創作,并借助AI等技術提升翻譯質量與效率;二是“借好外力”,通過市場調研精準對接海外讀者偏好,推動網文IP向影音等多形態轉化;三是“穿上對方的鞋”,堅持以市場化模式推動文化交流,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有效傳播。今后,晉江文學城將繼續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助力中國故事隨網線遠航,為全球文明互鑒貢獻網文力量。
網絡文學浪潮中的女性力量
賈麗艷 中華女子學院文化傳播與藝術學院副研究員

在網絡文學領域,女性作家已占據作家總數60%。女性作家的敘事結構多樣,語言細膩敏銳,善于刻畫人物心理與情感。在IP轉化方面,成為影視改編的重要來源,推動了女性影視劇的繁榮。同時,女性創作的網絡文學積極出海,實現了中國文化的柔性國際傳播。此外,AI技術的發展為女性創作賦能,提升了效率并拓寬了邊界。女性作家不僅塑造了眾多自立自強的女性形象,更在產業鏈各環節扮演關鍵角色。
目前,全國婦聯正通過加強組織建設等措施,進一步支持女性網絡作家群體,激發其創造活力,彰顯新時代的女性力量。
網絡文學發展中的出版力量
林濱 海峽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網絡文學已成為最具全民性的文學樣式之一,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75億,作品總量超3300萬部,顯示出其在推動全民閱讀方面的重要作用。
出版力量始終伴隨網絡文學發展,早期通過紙質出版助力作品“出圈”,如《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成功;出版還推動網絡文學向精品化、主流化發展,通過編輯的專業加工提升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同時,網絡文學也豐富了出版樣態,催生多形態實體書出版,并借助“網文出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出版與網絡文學的融合發展,共同構建了多元、互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生態。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