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好人”鄭民紅在戶外為孩子們開展親子課程
日前,由中央、省、市媒體組成的2025年“文明泉州”主題采訪報道組,深入基層一線,探訪泉州各地城鄉文明實踐經驗與成果。
從非遺傳承的鄉村戲臺到數字化治理的現代社區,從窯火不熄的千年瓷都到書聲瑯瑯的百年校園,采訪報道組用鏡頭和文字徐徐展開一場關于文明脈動與城市精神的探訪之旅,記錄這座城市的文明升華歷程。
鄉風新韻 非遺活化育文明新風
高甲戲發源地南安石井鎮岑兜村,將非遺傳承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古戲館與戶外博物館相映成趣,10個露天展演點位通過臉譜繪制、經典唱段互動,讓非遺“活”在百姓日常。據該村黨總支副書記洪天來介紹,九年來,“娃娃班”培養了近百名專業演員,未來將通過戲服體驗區與研學路線活化村莊文化基因,讓文明傳承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石獅錦尚鎮東店村的“觀海樓”家風家訓館,以僑批家書、楹聯族規等老物件為載體,通過“優秀家風進校園”系列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少年的筆墨間扎根生長。這些承載著文明記憶的老物件,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
晉江磁灶鎮大埔村則以“文明有象 和美鄉村”工程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通過村規民約轉化千萬元慈善基金,“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為村民自覺。智慧鄉村平臺集成治安監控、垃圾分類等功能,構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治理新格局。敬老院依托智能手環為358名老人構建全免費托養體系,展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文明溫度,讓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煥發新光彩。
城市溫度 民生服務暖文明底色
永春縣公益早教文明實踐點內,“福建好人”鄭民紅正為孩子們上親子課程。這位退休教師自2020年投身公益早教,組建志愿服務團隊,班次從2個拓展至13個,惠及千余名幼兒,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早教服務,用愛心托起文明新希望。
與之呼應的城東社區慈善愛心驛站,凝聚助困協會、愛心小分隊等力量,常態化開展凌晨愛心早餐、每月“義剪日”等12項志愿服務,成為戶外勞動者的“暖心加油站”。這些細微處的關懷,正是城市文明最溫暖的注腳。
豐澤區圣湖社區通過“四微”實踐體系激活基層治理效能。“微宣講”通過厝邊紅色宣講團讓理論知曉率達92%;“微引領”借銀齡工作室舉辦56場文化活動;“微協商”通過鄰里議事會解決18項民生訴求;“微服務”依托87名“幫幫團”志愿者提供230余次幫扶,構建起覆蓋全域的“15分鐘文明實踐圈”,讓文明之風吹遍社區每個角落。
企社共進 責任擔當助文明創建
作為全國文明單位,惠安的達利集團堅持黨建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企業文化,通過誠信經營與公益反哺社會。設立“亮亮教育基金”,連續15年發放獎教獎學助學金1.35億元,惠及師生3.2萬人次;連續16年發放敬老金1.2億元,惠及超12萬人次。集團三次榮獲“中華慈善獎”,彰顯文明企業的責任擔當,讓文明成為企業發展的永恒底色。
獲得“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的惠安山霞鎮,以移風易俗為抓手,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山霞鎮通過培育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身邊榜樣,引領全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營造新環境。
在惠安雕藝文創園,石雕技藝的千年傳承與創新引人注目。工作人員通過歷史典故講解,展現惠安石雕從傳統工藝到現代文創的轉型歷程。山霞鎮以雕藝博物館為載體,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讓“石雕之鄉”煥發新活力。
文脈傳承 匠心匠魂續文明薪火
德化月記窯的窯火已躍動400余載。這座46米長的古龍窯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堅持“活化即保護”理念,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開放非遺體驗,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千年陶瓷文明的溫度。負責人蘇瑞厚說,每次柴燒均有國家級大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守候,這不僅是對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文明基因的延續,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在順美陶瓷,全國文明家庭——池珠香家庭的故事熠熠生輝。他們深耕陶瓷產業30余年,帶領企業參與北京冬奧會“冰墩墩”陶瓷版生產,推動德化瓷走向IP化、年輕化。在捐資600余萬元投身公益的同時,更以“愛心媽媽”等活動深化“愛心幸福城”建設,詮釋“家是最小國”的文明擔當,讓文明成為家庭最溫暖的底色。
育人深耕 五育融合潤文明新苗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藝術樓內,高甲戲的生動詼諧,南音的曲韻悠揚,木偶戲班的指尖翻飛,金蒼繡的絲線交織……這所1908年創立的百年老校,將文明培育融入50余門跨學科課程,通過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小手護古城”實踐等活動,讓“文明通政人”的種子深植童心。
校史館內十年一輯的《通政往事》,記錄著文明因子的代際傳遞。黨委書記曾鳳蓉說:“五育融合最終要落腳于‘行’。”
學校以德育鑄魂、智育啟慧、體育強基、美育潤心、勞育賦能,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讓百年積淀的文明密碼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讓文明成為青少年最堅實的根基。
文明躍升 星火燎原啟文明新程
采訪報道組一路記一路拍,窺得泉州文明建設從“盆景示范”到“風景連片”的升級路徑。
近年來,泉州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泉州市及5個縣(市)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全市全國文明城市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全國文明村鎮、文明校園數量居全省第一,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數量居全省第二。今年泉州再創佳績——新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15個、全國文明單位20個,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2戶、全國文明校園4所,文明之花遍開刺桐大地。
正如泉州市委文明辦主任陳斌所言:“精神文明建設要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當愛心驛站的豆漿溫暖環衛工人的清晨,當大埔村敬老院的棋局傳來笑語,當岑兜村戲臺再現少年飛揚的身姿,當月記窯升起的裊裊煙霧中瓷器完美亮相——這座承載海絲傳奇的世界遺產城市,正在文明新章中刻下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