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泉州灣古船陳列館
10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非洲世界遺產能力建設與合作項目邁入研討會實地考察環節。數十位嘉賓先后探訪開元寺、清源山、九日山等世遺點,重點學習泉州在遺產保護、申遺實踐中的經驗做法。他們沿途用鏡頭記錄亮點,更由衷贊嘆:“泉州是一座宏偉的城市,古老風雅與現代面貌在此交融。”

參觀開元寺
開元寺 漫步千年古剎 與漢服游客合影
昨日上午9時許,考察團首站抵達千年古剎開元寺。寺門東側,一方由整塊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的世界遺產標識靜靜佇立,講解員用英語介紹泉州世遺主題,嘉賓們紛紛舉起手機,與世遺標識合影留念。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嘉賓們穿行于藏經閣、鎮國塔、仁壽塔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項目協調員張柔然向非洲專家生動講述了開元寺的千年變遷:“前兩日的研討聚焦理論,今日實地考察,就是想讓大家深入了解泉州世遺保護的實踐,特別是社區與公眾如何參與其中。”
“這不是我第一次來泉州。”張柔然曾在2018年帶領旅游學院的學生來泉開展暑期實踐。他感慨,泉州申遺成功后,世遺點的游客與本地居民明顯多了。“能感受到民眾的自豪感在增強,遺產活化做得更實了——每個遺產點的歷史故事都梳理得更清晰,讓人聽得進、記得住,這是我感受到最直觀的變化。”
開元寺內的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成了嘉賓們的“關注點”。宋元時期的水密隔艙、多層船板、魚鱗搭接等造船技藝,通過船模直觀呈現,嘉賓們俯身細看,不時輕聲交流,感嘆“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并非虛傳。考察途中,身著漢服、頭戴簪花的游客恰好經過,嘉賓們主動上前邀約合影,漢服與異域服飾同框,成就跨文化交流的溫馨畫面。

在清源山老君巖前合影
清源山 參觀老君巖 南非專家取“保護經”
隨后,考察團乘車前往清源山。抵達老君巖前,嘉賓們立刻被這尊中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老子石雕吸引。他們不僅集體合影,還各自擺出創意姿勢“打卡”。
尼日利亞批判遺產研究協會會長托昆博·凱瑟琳·拉奧坦在老君巖前拍了不少照片,她笑著說:“考察時我特別喜歡感受城市的文化氣息,看本地人怎么生活,這種煙火氣里的文化最有意思。”
“來之前,我只知道泉州在中國,沒預設任何印象,反而能更真切地感受它。”南非遺產資源署遺產事務官員兼城市規劃師羅賓·彼得·喬治對泉州的建筑贊不絕口,“寺廟、古塔、屋頂上的雕花……全是我想象中中國的樣子。更難得的是,古老的韻味沒被現代發展沖淡,兩者融合得特別好。如果跟開普敦的朋友介紹,我會說:泉州是座值得專門來的宏偉城市。”
作為遺產保護工作者,羅賓此行的核心目的就是“取經”。他說:“泉州在游客管理、世遺標識上的做法給了我很多啟發。比如清晰的導覽牌、有序的人流引導,這些細節看著小,卻能讓遺產保護更高效。我回去后要把這些經驗用在南非的遺產工作里,讓我們的遺產也能代代傳下去。”

考察團成員在九日山摩崖石刻前交流
九日山 聆聽石刻往事美食與文化雙圈粉
離開清源山,考察團一行來到九日山。講解員站在摩崖石刻前,以“現場教學”的方式,將宋元祈風儀式的故事與石刻上的文字結合,從“文物+非遺”雙視角為嘉賓梳理泉州深遠的歷史脈絡。
“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從海口入境后直抵泉州。”塞內加爾捷斯伊巴·德爾·蒂亞姆大學SET學院講師兼研究員馬萊·蓋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保護區管理專家,他坦言此行收獲遠超預期,“泉州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學:一是各領域工作者的協作特別緊密;二是景區把保護、管理和文化推廣結合得很好,游客能看懂遺產的價值,這很難得。”
談及在泉州的感受,馬萊·蓋耶忍不住夸起了美食:“才待了三天,已經愛上這里的海鮮了!”他說,泉州不僅城市整潔、充滿活力,歷史景點也“有溫度”:“寺廟建筑有厚重感,海洋文化很鮮活,可惜時間不夠,好多地方沒來得及細逛。我肯定會推薦更多人來泉州,這里值得慢慢探索。”

考察團成員拍攝記錄考察行程
當日下午,考察團還走訪了泉州府文廟、清凈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世遺點,進一步了解泉州在遺產價值闡釋、保護監測、社區參與等方面的創新做法,為后續非洲世遺保護工作積累“中國經驗”。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