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非洲世界遺產能力建設研討會上,國內外嘉賓圍繞“數字創新促進遺產保護與管理”“世界遺產教育與高校合作”“代表性不足的非洲國家潛在提名項目”等主題開展熱烈討論、分享經驗。

圓桌討論—代表性不足的非洲國家潛在提名項目
講好“非洲故事” 提升申報質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級獨立顧問、非洲世界遺產基金會前執行主任(貝寧) 蘇艾伊布·瓦里蘇
非洲國家如布隆迪在進行世界遺產申報時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能力建設與標準對接等關鍵問題。不應過度追求申報數量,而應深入研讀公約標準,著力提升申報文本質量,并加強遺址的日常管理,以滿足評審要求。
申報的核心在于“講好非洲故事”,無論是安哥拉正在申報的墳墓遺址,還是其他國家申報的森林遺址,其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充分展現自身獨特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敘事。這些故事是當地居民與部落建立家園、塑造文化的根基,也是遺產的真正價值所在。
此外,加強與中央政府的合作至關重要。國家層面的支持能為申報工作提供宏觀視角和必要資源。
中非可以深入遺址開展聯合研究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講師 多納修斯·卡曼巴
我認為中非在世界遺產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合作空間,高校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非洲的大學可以深入遺址開展聯合研究,共享研究成果。設立合作基金是一種有效方式,唯有具備相應條件,我們才能更好地推進研究合作。
在文化遺址領域,技術創新和技術的使用是我們避不開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與技術共存,我們需要借助技術實現遺址數字化。然而在非洲地區,特別是坦桑尼亞,我們面臨諸多挑戰,因為這些數字的工具、技術價格很昂貴,成本是一個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爭取資金支持,配備必要技術設備,這樣才能確保相關技術的有效運用。
技術的使用也特別重要,或許中非大學之間可以加強這方面的合作。
數字化保護大型遺址與瀕危物種
●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遺產高級專家 霍西婭·萬德里·姆萬吉
肯尼亞國家博物館正積極運用3D掃描技術保護大型考古遺址。對于面積達40公頃的大型遺址,傳統方法難以全面記錄。通過3D掃描,我們不僅為遺址建立完整數字檔案,更重要的是,即使遺址因戰爭或自然災害受損,這些數據也能確保珍貴信息得以保存。目前,該館已與南非開展合作,共同推進遺址數字化項目。
在自然遺產保護方面,肯尼亞創新運用攝像機陷阱監測瀕危物種。我們特別關注夜間活動的動物,通過影像記錄其行為模式,確保它們在遺址內得到更好保護。
在公眾參與方面,博物館開發了專屬應用程序,鼓勵當地居民通過APP記錄和上傳野生動物的影像資料。肯尼亞的野生動物常出現在居民區,這款APP讓民眾成為物種監測的參與者。同時,博物館在14個遺址地推出融合虛擬現實技術的光影秀,每周末通過沉浸式體驗向游客展示文化遺產。
北大推動遺產保護跨國合作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光涵
在人才培養上,我們提供文化遺產領域的碩士學位教育,課程設置側重于考古學。我們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與遺產地現場的工作室合作,針對其具體需求(如申報世界遺產)開展聯合培養項目,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
我們的另一項關鍵工作是利用國際平臺促進跨國、跨學科的聯系。我們正致力于將北京大學的考古學科與非洲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通過這種聯系反哺學科建設,并助力于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工作。
我認為有效的國際合作,特別是支持非洲項目的前提,是深入的相互了解。中國的學者和高校必須首先了解非洲伙伴的真實情況和具體需求,才能提供切實的幫助。我們可以通過設立研究獎學金、支持基礎研究與申報工作、提供多樣化的短期專業培訓等方式搭建合作基礎。
希望與非洲同行建立聯合實驗室
●北京大學副教授 宋峰
在已有上游程序的基礎上增設“預評估”環節,其必要性與合理性值得深入反思。當前申報的關鍵挑戰在于標準的適用與闡釋,《內羅畢成果文件》是世界遺產事業的重要進步,因其根植于非洲大陸的保護實踐。
未來將有大量申報,尤其是非洲遺產,會涉及標準六(與具有突出普世意義的事件、活傳統、思想、信仰、藝術或文學作品直接或實質相關的遺產)。針對此,必須革新現有的評估體系。目前依賴物理性檢測的真實性評價方法對于標準六而言是不足的,甚至受到詬病。因此,亟需引入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建立一套補充性的、更符合該類遺產特質的綜合評價體系與方法,這項工作需要長期深入的社區研究。
我希望與非洲同行共建聯合實驗室,重點研發適用于非洲遺產(尤其是大量依賴標準六的遺產)的新評價體系與方法,以助力非洲故事的講述,切實推動《內羅畢成果文件》精神的落地,并支持非洲的申遺實踐。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